漯河日报记者张新锐
甄斯超(左)和父亲甄学义在检查蜂箱
2月1日下午,冬阳温暖地照射着,甄学义家的养蜂场上,蜂箱依次排开,密密麻麻的小蜜蜂在他身边飞舞。
甄学义打开蜂箱,和儿子甄斯超一起仔细地检视这些小精灵。
“这个季节,每个蜂箱大约有2.5-3万只蜜蜂,等到了春季繁蜂高峰时期,每只蜂箱可以有4-5万只蜜蜂。”甄学义说。
甄学义是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商桥镇后甄村人,他家的这个养蜂场在十里八乡在都很闻名。
“养蜂是我家的祖传事业,我太爷爷最初是学医的,行医过程中了解到蜂产品对人有许多好处,就爱上了养蜂,我爷爷也是受我太爷爷的影响喜欢上了养蜂,我现在也在学习养蜂,算起来我们家已经有四代养蜂人了。”甄斯超说。
最后一次蜜留在蜂巢里让蜜蜂过冬
养蜂人常年不在家,过的是逐花而居的日子。在蜂箱旁搭上一个简易的小帐篷,炎热的夏季,屋子里只有一台上了年岁的电风扇呼呼地吹着热腾腾的风,甄家的养蜂人就经常蜗居在这里和那些心爱的蜜蜂相伴。
“蜂场一定要选择在人少隐蔽的地方,这样蜜蜂们采蜜才不受干扰。”甄学义说。
甄学义在蜂群中行走时,通人性的蜜蜂们一点儿也不惊慌。每次采王浆的时候,甄学义都很小心地把蜜蜂们从蜂匹上轻轻刷下,取浆条,夹走浆王虫,再用特制的刷子在“蜂蜡碗”内刮一圈,乳黄浓稠的蜂王浆便被取出,动作一气呵成。几十年来,甄学义日晒雨淋,黝黑的脸庞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他每天都要亲自检查蜜蜂生长的情况,每年2-11月,没有一天可以休息的。
蜂巢蜜
养蜂人的生活诗意却也艰辛,背井离乡,风餐露宿,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养蜂人的生活远不如蜂蜜那般甜蜜。养蜂人中流传着一句俗语:没有三天不睡觉的魄力,没有三天不吃饭的耐力,就养不出好蜜蜂。“听着好像有些夸张,却都是事实。”甄斯超说,“每年,养蜂人都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地追着花期跑。”
每年二月,甄学义要赶赴广西玉林追逐紫云英,三月要到荔枝盛开的广东从化,四月赶回漯河采盛开的洋槐花和桐花,五月进入山西沁水县的槐树林和野生的酸枣树林区,六月份进入东北吉林的深山里与椴树花相伴,此时正值蜜蜂生产高峰,七月要到甘肃玉门赶枸杞花,八月到甘肃盐池县赶荞麦花,十月去湖北大悟赶山茶花,一直到十一月才返回漯河。这些熟悉的迁徙路线,一直牢牢印在甄家人的心里。甄学义坦言,为了这些蜜蜂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自己也没少被蜇被咬,洒下汗水泪水,只为这份真心热爱的事业,也为了让人们吃到最真最纯的蜂蜜。
蜂蜜
多年逐花而居,甄学义结识了众多养蜂的朋友,在许多地方还有关系很好的农民朋友。放蜂最累的事情就是给蜂转场,几百箱蜂装装卸卸,可不是件轻松活。好在甄学义人缘好,关键时总有朋友来帮助。在大山深处放蜂,没有好人缘可是不好生活下去的,仅每天人和蜂生活需要的水就是一件天大的事,所以蜂场附近必须有水源,离村庄也不能太远。
甄斯超跟着父亲学习养蜂后,首先学会了如何保证蜜蜂能产出最纯的蜜。“蜂产品是不能人为加工的东西,它是天然的,只能保证它最纯。”甄斯超说,“我们家的蜂产品没有在网上销售过,都是老客户,每年能产一万多公斤的各种蜂蜜,一到家就被抢购一空。”甄家人诚实,蜂产品以品质取胜,口碑很好。
“现在养蜂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主要是吃不了苦。但蜂产品是人们离不开的东西,所以还得有人来从事这种逐花而居的甜蜜事业。”甄斯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