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思伤脾”这一古老的说法在现代社会中愈发显得贴近现实。在当前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因此,免不了会经常出现“忧思伤脾”的情况。
过度的思虑对于身体的伤害,并不仅仅是大家通常所理解的“耗心血”,它还可能对我们的气血化生之源——脾脏造成损害。
在我门诊所见到的黄斑水肿患者,10个有8个都是因为脾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
脾脏作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当脾脏功能受损时,不仅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还会使气血运行受到阻碍。导致眼部血液循环障碍,使得黄斑区无法得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从而引发水肿。
这种患者一般都表现为:视物模糊、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这些都是因为气虚血瘀所导致的。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这时我们今天的主角归脾汤就要有用武之地了。
“归脾汤”在不同医学著作中组成及剂量不尽相同,较为著名的当属《正体类要》之归脾汤和《严氏济生方》之归脾汤。
今天要讲的就是《正体类要》所载归脾汤,组成为白术、当归、白茯苓、炙黄芪、龙眼肉、远志、炒酸枣仁、木香、炙甘草、人参,功能为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饮食是日常生活中尤为重要的一环,脾胃也在人体脏腑中有着极为关键的重要作用。
脾胃是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就像食物需要在灶台上经过烹饪,才能变成美味的佳肴,我们摄入的五谷杂粮,也需要依靠脾胃的生化、吸收,才能变成对人体有益的精微物质。
此外,中医还认为,脾主四肢肌肉。因此,如果脾胃的功能受到影响,气血就会变得亏虚,四肢肌肉也无法得到充分的滋养,这时候,患者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面色苍白”“舌淡唇白”“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等症状。
因为脾虚是导致血虚的根本原因,所以施治的重点不在于补血,而是重在健脾,只有脾胃好了,才能正常生化气血,使营血充盈,从而改善上述种种症状。
因此,在归脾汤中,选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来补气健脾。正所谓“阳生阴长,血生于脾”,只有脾胃运化正常,气血生化才能充足,这也是治疗脾虚血亏的根本。
血液是精微物质所化生,具有濡养滋润的作用,阴阳属性上属于阴。倘若气血生化不足,四肢、心神就失去了营养滋润,且阴阳不能平衡,于心神方面容易出现失眠、心烦等症状,在全身就会表现为唇淡脉细弱以及面色萎黄等。所以本方中要配伍龙眼、当归来补其心血。
木香
最后,再佐以少许木香,发挥其行气的作用。这里使用得十分巧妙,因为上面用了大量补气补血的药,比如人参、黄芪、当归等等,这就好比节假日大量车子出行,很容易发生堵车,尤其是这个路况还不太好(脾胃本来就比较虚弱)。
木香在这里就能发挥一个理气醒脾的功效,就好像交通警察一样,使得这些滋补之品补而不滞,能够顺利通畅地发挥它们补气血之功效。否则很有可能气血没补起来,反而气滞血停,使得脾胃运化更加艰难了。
方中人参滋补元气于下焦,白术、茯苓、甘草健运脾气于中焦,黄芪充实卫气于上焦,使得上中下三焦元真皆能得到补益,自然就能固护气血,若再加入生姜、大枣,则调和脾胃、益气养血的功效就更为显著。
而至于健忘、不寐的症状,除了滋补心血之外,方中还选用了远志来开其心志、酸枣仁来安其心神,从而实现安神定志、改善睡眠的目标。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该怎么用这个方子来治疗黄斑水肿呢?
治疗黄斑水肿,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中医辨证,确定其脾虚血亏的程度和具体情况。
对于脾虚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适当加大归脾汤中补气健脾的药量,如人参、黄芪、白术等,以增强其健脾效果,从而加速气血的生成和循环。
而对于血亏症状较重的患者,我们可以考虑在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补血养血的中药,如当归、熟地黄、枸杞等,以增强其补血功效,进一步促进眼部微血管的修复和再生。
此外,我们还需要在治疗方案中特别考虑利湿消肿的因素。可以适量加入一些具有利湿消肿作用的中药,如茯苓、泽泻、车前子等,以协助减轻眼部水肿,促进黄斑区域功能的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医治疗黄斑水肿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病情严重或复杂的患者,建议在中医治疗的同时,结合西医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激光治疗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我是河南中医院中医眼科娄彦蕊,你的黄斑水肿都有什么症状?
1.视物模糊
2.变形视觉
3.视力疲劳
4.夜间视力下降
5.视力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