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母亲没有什么学历和学问,但讲的故事却深深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

刘书章/文

在母亲节到来的日子里,我常常想起我的母亲,想起母亲对子女的恩惠,对子女的教诲……

母亲的教诲

在我们姊妹还小的时候家里并不富裕,父母在竭力保证孩子们的吃穿之外,并没有多余的钱财再对孩子进行什么学前教育了。也许是母亲多多少少曾经受过姥爷影响的缘故吧(姥爷曾经是乡村教书先生),这时她常常会给我们背诵《三字经》、《增广贤文》和许多儿歌,还会常常述说许多故事,这便成了我们儿时最好的启蒙教材。直到今天,母亲背诵儿歌时那朗朗的声音还时时回响在我的耳畔……

在我最初的记忆里,母亲便常常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给我们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背完一段后,母亲怕我们听不明白,便会停下来讲上几句。从母亲的背诵和讲解中我知道了许多古人的传统美德故事,比方说“孟母三迁”、“孔融让梨”、“梁灏夺魁”、“映雪读书”等等。

另外,母亲还能随口说出许多有趣的顺口溜,例如“说话胡,道话胡,拿起铁锹刨两锄。一刨刨到桑树上,落得茄子密糊糊……”,说得都是前后不搭界的事情,使我们感受到中国农民的机智和幽默。另外还有“小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小白菜,十里*,三岁五岁没有娘”等等。

母亲还能背诵《增广贤文》中的许多语句和格言,譬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忙中多错事,酒后吐真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百病从口入,百祸从口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儿孙自有儿孙福”、“冤家宜解不宜结”、“勤谨勤谨,吃饭也准;懒惰懒惰,必须挨饿”,“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活到老,学到老,八十三岁还学巧”、“有利无利,常在行里”、“独龙不能下雨”、“水有源,树有根,不孝父母没良心”、“心急喝不得热粘粥”、“小心强似懊悔”、“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等等。

除此之外,母亲还常常给我们讲郑板桥坐潍县、惯子如杀子、一条街上出了两个状元等等的故事,在我的童年里,这些似懂非懂的故事常常走进我的梦乡……

郑板桥,名燮,是清代中叶著名才子,扬州八怪之一,以为官清廉和善画竹石而知名于天下。郑板桥做潍县知县时已是天命之年,但仍体恤民情,励精图治,做了很多好事情。儿时母亲常常对我们讲郑板桥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是,郑板桥当年自潍县离任时,路边送别民众无数,其中有人哭着说:“青天大老爷,你这一走,难以想见,临别哪怕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也好时时叨念。”郑板桥略一思索便讲:“你们都回去吧,回到家里后拿老人当孩子待就可以了。”许多人听了后,就认为这以“难得糊涂”而闻名的大才子难道真糊涂了不成?可是回过头来一琢磨,此言真乃至理也。母亲讲的又一故事是,清末民初时节潍坊城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地方,曾被誉为“江北小苏州”,不但商铺林立,且有许多深宅大院。这其中有一个官宦人家十分娇惯自己的孩子,这孩子时常跑到城头上向下撒尿,往往淋到城墙下的行人。这行人本待发火,可是一打听身边的人便不作声了。

其实这家的大人是知道这孩子的作为的,但是却并不管教他,放任其所为。不幸的是这孩子有一日“碰到茬子上”了,这被淋了一身的人想必也有些来头,三步并两步走上城头,抓住这孩子便从城墙上扔了下来,后边的结果自然不妙。“惯子如杀子啊——”这就是母亲讲完这则故事时,非常感慨的一句话。

母亲还常常给我们讲清朝潍坊出了个状元胡同的故事,母亲常常是在开讲之前给我们吟唱一首小诗——“潍县自古文风盛,举人秀才满县城。新巷子出俩状元,曹鸿勋与王寿彭”,然后再诉说着这件事情——说是在清朝光绪年间,潍县西南关一条巷子里曹家的儿子曹鸿勋殿试一举夺魁,高中状元,并在门口竖起了旗杆,整个潍县城为之轰动。

而同一胡同的王家对此并不服气,暗中使劲培养子弟,果不其然,二十八年后,潍县同一个地段同一条巷子又出了一名科举考试最高荣誉获得者,此人姓王名寿彭。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条胡同前后出两个状元真是少有的事情!母亲常常不厌其烦地讲这个故事,也许是对于我们寄予厚望吧!

如今母亲已然离开了我们,母亲并没有什么学历和学问,但是母亲的格言,母亲讲的故事却永远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我正直地做人,努力地前行……

母亲的小偏方

不久前在央视《乡土》栏目中,看到藏族同胞人人胸前都缀有一个香包(内装各种药草配制的粉末),当记者询问这有什么用处时,他们回答说,这可以治感冒,并当场演示了一下,就是把香包放在鼻子底下,然后打开,于是就连连打喷嚏,说这样就可以治好感冒了。看到这些,我很自然地联想起“母亲的小偏方”来。

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家里生活拮据,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有个头痛脑热、碰碰磕磕的,医院啊!大多数时候,母亲都是用她的“小偏方”来给我们治病,因为简便及时,大多数病情都能得到控制,使身体迅速复原。

感冒咳嗽,这对于孩子们来讲是最常见的病症。感冒初起,浑身发冷无力,母亲这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葱根、姜丝和红糖给我们煎水喝,叫我们躺在床上,趁热喝下,然后盖上一床被子。一会儿,从头到脚就冒出汗来,皮肤粘湿,很不好受,孩子们往往就会掀开被角。母亲见了,一定会加以制止,给我们重新盖好,并说:“别闪着,汗还没出透,出透就好了!”

感冒后期,常常会出现嗓子痛、咳嗽的症状。母亲就会用手指给我们捋嗓子,并且早晨起床后还会给我们用香油、姜末和醋煎鸡蛋吃,吃过几次,咳嗽气喘就慢慢平息了。如果这些房子都不见效,母亲就会叫父亲到药铺里去买一些川贝母,来家和阳梨一起炖汤让我们喝,很快就能见效,且没有副作用,这方子我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吃饭不顾冷热,无论饥饱,甚至不注意卫生,肚子痛、胃痛对于男孩子来讲是很普通的事情。肚子痛的时候,母亲一般是先给我们按摩腹部,然后就冲一碗红糖姜水叫我们喝下,或者是用热水袋捂在肚脐眼上。如果是拉稀,母亲就会给我们做一碗烂面条吃,与平常不同的是碗底先放上一些蒜泥,再用热面条捂上,或者是做饭时在锅底烘烤一头大蒜,烘熟了叫我们趁热吃下,这些办法对于拉痢都非常有效。

由于我的饮食不周,胃有虚寒,我上中学时曾患有胃痛病,买了一点中成药吃并不见效,于是母亲就在每次蒸饭的时候,用小碗盛上一点花生油、姜末和葱花,蒸好后就让我用以佐餐,不知不觉中,我的胃痛病在母亲的呵护下竟然好了。我上中学时,由于用功过度而睡不好觉,母亲便到中药铺买来酸枣仁给我冲水喝,病症慢慢地消失了。

还记得我小时候还患过腮腺炎,母亲就给我在腮上涂上一些鸡蛋清,又把挽起来的电灯线放下来烤着我的脸,不用几次,炎症就消失了,母亲讲,这是一个朝鲜人邻居——金三他妈告诉她这个方法的;我小的时候还得过脱肛,也是虚寒所致,母亲用的法子就是找来一块砖头,把它在锅底烘热,然后用旧布裹起来,让我坐在上面,效果很不错,因为从那以后我就没有再犯过这个毛病。

碰碰磕磕对于孩子们来讲是经常的事情,那时家里常备有红药水,但是在一时没有的情况下,母亲就会用一点棉花烧成灰敷在创面上,这也会使创面很快痊愈;另外创面长成结痂,或者嘴角生疮结了痂的话,小孩子们往往会用手去撕扯,以至于经久不愈,母亲就喊我们不要乱动,并在结痂上抹上一点香油,于是几日后结痂就会自动脱落并且不留疤痕。如果是失枕了,扭伤了怎么办?母亲的拿手好戏是按摩,只见她搓搓揉揉,按按压压,用不了几回,便会活动如初了。

常年吃五谷杂粮,免不了上火生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们多喝水多吃菜,为此,母亲想了很多方子。春天时节,最为便当的便是喝金银花茶,据研究这是有广谱抗菌作用的,另外初春时节绿色蔬菜少,母亲便会隔三差五地到田间地头去挖野菜,例如山菜,马齿笕,荠菜,车车子,弄回家来包大包或者蒸菜团子吃;夏季喝水最多,母亲或者是煮绿豆汤给孩子们喝,或者是把高粱米炒香后冲水喝;还有秋冬季节,吃橘子剥下来的皮,母亲也从不舍得扔掉,而是晒干后存放起来,不时地取出一点冲水喝,母亲说,橘子皮有消食化痰清热去火作用,秋冬饮用最为相宜。

常言道,偏方治大病,能否治大病我不敢说,但是据我亲身体会,对于小病小痛是有疗效的,而且方便易行。母亲的小偏方还有很多很多,例如烫伤后用蜂蜜涂抹,嘴角生疮抹香油,咽喉痛喝胖大海水等等,我一时想到这些就赶紧记下来,这也算对母亲的一点纪念吧。另外,母亲的小偏方,还影响了我的视野和阅读兴趣,如今家中存放的许多中草药书籍便是明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