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陕北插队9年,放弃美好前程,为了心爱的 [复制链接]

1#

在陕北插队9年,放弃美好前程,为了心爱的姑娘留守陕北44年

作者:肖寒先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时代变了,人们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可在53年前,人们的生活普遍过的很贫穷,即使是出生在北京的施晓*,也只够温饱,一周能吃上一次肉,算是过着不错的生活,刚读完初中二年级,施晓*就在父亲的要求下,去下乡插队。

此时的施晓*,不过是一个只有17岁的大男孩,涉世未深,但一向听父亲话的施晓*,没有辩驳一句,因为和他一同去陕北插队的,还有院子里的其他三个孩子。

年的北京胡同,贴满了下乡插队的标语,那个时候,施晓*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所以激情澎湃,在亲人的欢送下,四个平均年龄只有17岁的孩子,坐上了知青专列,在一周过后,便会到达陕西西安。

火车上,知青们唱着歌,聊着天,大家都在期待接下来的生活,而内向的施晓*,像是一个外人,即使是三个伙伴,也和众多知青互动着,施晓*坐在角落,听着他们说着陕北的情况,听着他们唱着壮志昂扬的歌曲。

谁能想到,施晓*此去,便是一辈子!

(一)

经过八天的长途颠簸,四人到了西安,而他们的目的地并不多,施晓*四人是去延安延长县的孟家湾。

从西安到孟家湾,又用了一周时间,到了孟家湾的村口,老乡们来着横幅,写着欢迎词,对于头裹羊肚毛巾的陕北老汉,施晓*很陌生,只是想不明白,为什么陕北人喜欢在头上裹着一个白色毛巾,而不是戴着帽子。

大队书记给知青们介绍着村里的情况,孟家湾人口不多,二百来人,被分成三个生产队,几个队长也是争着要人,施晓*对一言不发的二队长孟三元很感兴趣,便自告奋勇的要去孟三元的二队,贺平安和梁月智则是去了一队和三队。

村子很大,人口稀少,住的也比较分散,施晓*住在二队长孟三元的隔壁,这户人家有三个女儿,小女儿比施晓*小三岁,是一个长相漂亮的姑娘。但两个人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说过一句话。

在施晓*来到孟家湾之前,有来自咸阳的五位女知青,其中有一个女知青借住在二队长孟三元家,因为都是知青,又住的近,施晓*经常和这位女知青聊天。

对于这些来自城里的知青,老乡们并不觉得他们能吃得了苦,看着细皮嫩肉的知青,那些年龄大一点的陕北老汉,直言知青们干不了几天就得走人。然而,老乡们的预言并没有成真。

在来到孟家湾的第二天,施晓*就被二队长孟三元带着去上山开垦荒地,那是一片很陡峭的山坡,有很多酸枣树,此时正好是农历十一月,稀疏的酸枣,施晓*却把它当成美味,持的很享受。

在来到孟家湾的时候,施晓*三人就带了礼物,在西安买了一些糖果,在干活的间隙,就分给老乡们,孩子们两颗,大人一颗。这在当时,算是稀罕物,老乡们觉得这三个孩子懂事,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糖果,花去了三人一半的零花钱。

第一天收工后,施晓*的手上就被磨起了几颗水泡,贺平安等也不例外,但是比他们早来几个月的咸阳知青们却无大碍,还鼓励式的对施晓*说:“别担心,多干几天活,手上的水泡变成老茧,就不会再磨起新的水泡了。”

晚上回到自己住的窑洞,二队长孟三元拿着一根针,怀里还抱着一些柴火,施晓*有些不解,烧柴火自己能理解,是为了取暖,拿着针做什么?

孟三元也不吱声,自顾自的烧火,让土炕早点热乎起来,只见火苗越来越旺盛,孟三元把嘴里含着的针放到火苗上烧了一下,看着通红的针,孟三元让施晓*伸出手,施晓*虽然不解,但还是伸出手,只见孟三元一只手握着施晓*的手,另一只手拿着针,对着水平就戳了进去,又用手挤了一下,其他的几颗水泡同样如此,孟三元还笑着问施晓*:“不疼吧?”

施晓*点了点,因为真的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疼,这个时候孟三元也道出了原因,说这样不仅不疼,而且还杀菌,这是农村人常用的土办法。

时间一天天过去,从刚到陕北时的青涩模样,施晓*等人皮肤变得黝黑,成熟了许多,而施晓*在这个时候,也理解了陕北人的风俗习惯,总得来说,陕北人直爽、热情、憨厚,从不藏着掖着,有啥说啥。

但是一开始施晓*等人还是不太适应陕北的生活,除了饮食吃的不好,就是土炕太硬。

年6月24日,是施晓*20岁生日,这一天,没有想象中那么热闹,二队长孟三元的妻子蒸了白面馒头,还特意煮了6个鸡蛋,送到施晓*住的窑洞,这一刻,他感受到了陕北人的善良和温柔。

在孟三元的妻子刚走没多久,房东的小女儿孟小霞送来一碗猪皮,说这是去年过年时舍不得吃留下来的,今天是施晓*的20岁生日,也是孟小霞18周岁。

几年来,施晓*还不知道孟小霞和自己是同一天生日,这段缘分就这样展开了。

此时的施晓*,开始刻意观察孟小霞,这个姑娘长大了,也懂事了,听说孟小霞的父母已经打算给其介绍对象,这让施晓*的心里很难受,他不知道自己为何难受,就是觉得这么漂亮懂事又勤快的姑娘,应该自己做主找婆家,而不是父母。

贺平安深知施晓*的小心思,就在干活的时候自告奋勇的翻过山头,来二队找孟小霞的父亲聊天,两人一个旱烟锅你一口我一口,聊的很开心。

晚上劳动结束,回去吃饭的时候,施晓*问贺平安:“你们两个在聊什么,看着聊的很开心。”

贺平安故弄玄虚的说:“大事,天大的事,这关乎到我兄弟未来的人生大事。”

被贺平安这么一说,更是不知道什么情况,而在此时,孟小霞的父亲孟二元走了过来,对着施晓*问道:

“我们陕北好不好?”

施晓*说“好”。

孟二元又问:“我们陕北的姑娘俊不俊?”

施晓*说“俊”。

孟二元再次问:“要不要到我们陕北做个上门女婿?”

这句话施晓*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对方这么一问,自己也不知道是几个意思,生怕说错话引来大家的耻笑。

但这个时候,村里有名的大嫂梁晓弟对着施晓*说:“人家是看上你,让你做他的女婿哩。”平时就热情泼辣的梁晓弟,这一句话让大伙吃饭的嘴都停了下来,大家哈哈大笑,此时的施晓*只想逃离。

可这番话,也彻底的惊醒了施晓*的内心,他明白自己是爱上了孟小霞这个姑娘,可自己愿意,担心孟小霞不乐意,不过这件事还是由贺平安在中间打听到了虚实,对方直白的说也喜欢施晓*。

此后几年,全村人都知道施晓*和孟小霞在谈对象,但孟二元却觉得既然是谈对象,那就应该早点结婚,免得别人说闲话。

施晓*也想过结婚,可写信告诉父母自己想娶一个陕北姑娘,父母的回信是拒绝的,他们不愿意娶一个没文化的儿媳妇,恰好此时有部分知青返城,施晓*的父母早早的就做好了打算,给他找了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年,咸阳的知青们开始陆续返城,村子里只剩下施晓*三人,没多久,贺平安和另外一位伙伴也走了,此时的父亲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写几封信,催促施晓*早点回到北京。

此时的施晓*内心很煎熬,他知道回到北京,自己可以继续考大学,以后肯定会过着很不错的生活,但他舍不下心爱的姑娘,孟小霞内心也很着急,想着早点结婚,但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就是你想回城就去,不用在意她。

孟晓*最后下定决心,两人结婚。

这件事让父母也很无奈,但儿子结婚,如果不给点彩礼什么的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邮寄过来元,算是对施晓*的祝福。

几十年来,施晓*和妻子生育了一儿一女,也回到过北京几次,可自己的生活和贺平安他们相差甚远,也不好意思回去,在陕北踏实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