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研人员发现1500万年前的木乃伊化南酸 [复制链接]

1#

南酸枣又名五眼果,其果实具有5个萌发孔。南酸枣的果实在热带雨林中被多种动物食用,种子也被多途径传播,其中,鹿科动物和犀鸟作为主要的食用者和传播者发挥积极作用。南酸枣的果实由薄果皮、木质内果皮、可食用的中果皮和果肉组成,在我国南方,其果肉常被加工成南酸枣糕。据考古学证据显示,多年前,古人就已开始食用南酸枣,并将其果实大量储存起来。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王姿晰、副研究员史恭乐和舒*武、硕士研究生尹素心与美国芝加哥植物园合作,利用Micro-CT扫描和包埋切片等实验方法,研究我国东南沿海福建漳浦中新世佛昙植物群中的木乃伊化南酸枣化石。相关研究成果以AnewChoerospondias(Anacardiaceae)endocarpfromthemiddleMioceneofSoutheastChinaanditspaleoecologicalimplications为题,发表在《古植物学和孢粉学评论》(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上。

该研究报道了具有7个萌发孔的南酸枣属果化石,并建立新种福建南酸枣(Choerospondiasfujianensissp.nov.)。现生南酸枣属仅有南酸枣一种,是东亚特有植物。此次福建南酸枣化石的发现表明,中新世南酸枣属的形态特征比现代更为多样化。事实上,在渐新世南酸枣属就已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但在中新世大暖期之后,该属便在欧洲消失,东亚地区现今也仅存一种南酸枣。古植物学和环境考古资料显示,南酸枣属在东亚地区自渐新世以来几乎保存着连续的记录;通过古生态学分析显示,南酸枣属的生态适应范围较广,此特点可能是该属在东亚地区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年基金以及南京古生物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等的资助。

福建中新世南酸枣果实化石Micro-CT扫描宏观形态(1-3)及内部结构特征(4-9)

福建中新世南酸枣果实化石宏观形态(1-3)及微细结构特征(4-6)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