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巴娜木说美食”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一)文化遗产
世界性的遗产保护运动,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规整的话语体系,《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这一话语体系的重要体现。《公约》从三个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了定义: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来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从历史、审美、民族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按照《公约》提供的标准,武夷山的文化遗产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首先,文物层面。该层面主要以武夷精舍、叔圭精舍以及诸多摩崖石刻等为代表。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位于隐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是朱熹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叔圭精舍位于武夷山五曲云窝,北宋政和五年(年),钦差苏德舆受命礼聘崇安籍乡贤江势(字叔圭)入朝为官,但被江势屡屡婉拒。为了表彰其高风亮节,钦差命县令为其建造了叔圭精舍。叔圭精舍石坊门内的一个形似蹲虎的巨石高达数十米,名曰伏虎岩。这是武夷山摩崖石刻荟萃的地方之一,朝代跨越宋、元、明、清四朝。
叔圭精舍其次,建筑群层面。该层面主要以下梅村、城村、五夫镇等古村落为代表。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著名的茶叶集散地。当地保留了30多幢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城村,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南20公里、闽越王城附近,是一个具有众多古迹的古村镇。五夫镇自古就有“邹鲁渊源”之称,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子理学的形成地,境内、遗址遗迹丰富,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紫阳楼、兴贤书院和朱子巷的古民居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群。
五夫镇再次,遗址层面。该层面主要以闽越王城、遇林亭窑址等遗址为代表。闽越王城建于公元前年,系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汉高祖刘邦时营建的一座王城,是中国南方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重要考古遗址。当前,全国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窑址之一,就是遇林亭窑址。
闽越王城(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纪念会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武夷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涵盖了上述五种分类中的所有内容。例如武夷山的传说纷繁多样,像九曲溪的传说、玉女峰的传说、大红袍的传说等,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当地的宗教信仰以道教和佛教为主,二者均历史悠久,代表性建筑分别为武夷宫、天上宫和天心永乐禅寺、慧苑寺等。表演艺术主要有著名的“五夫龙鱼戏”,它是流传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表演活动,它通过灯舞的方式,表演了大鲤鱼不畏反派乌龙的压迫和阻碍,最终越过龙门,化身成龙的故事,寓意深远。
玉女峰的传说当地的饮食体系极富有民间特色,例如五夫镇的文公菜、下梅村的打麻子棵,都是当地久负盛名的菜肴,它们不仅要讲究节令,还要讲究程序与火候。还有其他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小吃,比如酸枣糕等。当地的一些社会风俗非常有趣,例如不孝子死后要变野猪,因此野猪在伦理体系中具有负面的意义;而在饮食体系中野猪却具有正面意义,主人常用野猪肉来款待贵客,于是野猪这一语词在不同的民俗语境中具有了不同的意义。武夷地区的手工业也很有特色,古街两旁有不少竹篾店、弹棉花店、打铁店等。武夷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了当地独有的文化气息,是了解武夷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参考资料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