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两的方剂,都是治疗虚烦不眠的方剂,一个是栀子豉汤,一个是酸枣仁汤,但是由于它们所主治的“虚烦”发起的原因不同,酸枣仁汤用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的失眠,而栀豉汤用于寒邪气入里化热,上扰心神所致的失眠。二者有虚实的区别,所以运用也不同。
栀子豉汤用于热郁胸膈的失眠,《伤寒论》说:“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发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余热未尽,邪热郁于胸膈,扰动心神,故不得眠,因为是火郁,所以应当清宣郁热,栀子苦寒,清宣郁热,解郁除烦,导热下行,香豉宣透解郁,调和胃气。重在清热,降中有升,宣郁达邪,两药合用,共奏辛开苦降、清热除烦的功效。
《金匮要略》说:“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虚劳又称虚损。《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虚不复等所致的多种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为虚劳。上文所讲的是由于肝血虚而生内热,而阴气不敛,虚热扰于心,故心烦而不得眠。方中重用酸枣仁为君,以其甘酸质润,入心、肝之经,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苓宁心;知母苦寒清虚火,滋阴润燥,清热除烦,共为臣药。佐以川芎之辛散,调肝血而疏肝气,补血与行血结合,养血调肝,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养肝血以宁心神,清内热以除虚烦,以养为主,养中兼清。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得知,栀子豉汤所治的“虚烦”,是指病因为热邪而生烦,指病证为热扰于心而致。此“烦”字既包含了病因,也包含了主证,即因热致烦。此虚烦不是指正气之“虚”,乃是与“实”邪相对而言。此乃实性之烦。这与张仲景的使用习惯有关,在他看来,有形的病理产物生成为“实证”而无有形的病理产物生成为“虚证”。栀子豉汤证治疗之“虚烦”,虽也因为热邪,只是邪热蕴郁上焦,而无有形的病理产物,故称“虚烦”。其为实证。酸枣仁汤所治的“虚烦”,由于肝血不足所出现的虚烦,是真正的虚证。
所以,栀子豉汤“火郁”之虚烦不眠,与酸枣仁汤“肝血虚”所引起的“虚烦”则大相径庭,不能同日而语。我们在研究《伤寒论》时一定要领会张仲景的意思,在应用这两个方剂时,更要鉴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