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仁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秋季3宜滋阴润肺养好脾胃
TUhjnbcbe - 2024/9/15 17:14:00

秋天,人体的阳气渐收,阴气渐增。“天人合一”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指导思想。

即人体的内环境与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要保持一致,需保护、收养内在的“阳气”,使得人的形体和精神活动与秋天“阳消阴长”之季节状态相适应,符合秋季“养收”之道。

秋宜润

秋在五行中属金,秋季天气收敛,燥为秋天的主气,就连空气也缺乏水分的滋润,燥气太过,容易导致人体津液亏损多燥邪侵袭人体,损伤津液,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皲裂等症状。

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因此,润燥和养肺成为此季饮食调养的关键。

肺喜润而恶燥,秋季气候干燥,最容易损伤肺,因此,这一季节尤其要注意对肺的保养,预防肺病。肺是非常娇嫩的器官,它喜“湿”不爱“干”。因此,一定要从内部调养,给它足够的水分,可以补充滋阴润肺的食物。

一般秋季要比其他时节每天多喝水毫升以上,以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还可间接将水“摄”入呼吸道,办法是将暖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对准杯口吸入,每次10分钟,可早晚各1次。

饮食上,根据燥邪性质的温凉,可食用相应的润燥之品加以调和。如龙眼肉、银耳、蜂蜜、梨等。宜少食辛味、多食酸味,以补肝气,如西红柿、酸枣仁等,皆能入肝养肝。但若遇肺气不宣,鼻窍不通,可食用生姜、大葱等辛味发散之物,使肺气宣发。但是一些辛燥的食物、香料,如花椒、辣椒等不宜多食。

秋梨就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秋梨又被称为“果宗”、“玉乳”,有“百果之宗”的美誉。中医认为梨性凉味甘,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对于燥邪猖獗的秋季来说,是去燥润肺的最佳选择。

但是平时大多数人习惯吃生梨,虽能降火清热,但容易伤脾胃,不妨做熟了吃,不仅不会那么寒凉,还能搭配其他润肺食材,滋阴效果更佳。

陈皮梨汤

做法:一个雪梨,10克陈皮,雪梨带皮去核切成小块,加入洗净的陈皮,大火烧开。盖上盖子,小火慢慢煮大约20分钟,冰糖放入,充分融化后关火即可。雪梨和陈皮搭配,生津润燥,清热化痰。

秋梨膏

做法:秋梨5个、罗汉果2个、川贝陈皮各3克、姜、冰糖、蜂蜜适量。以上食材清洗后,姜切丝、罗汉果拍碎、梨用擦子擦成丝,再搅一搅,或者直接擦成梨蓉;

之后把所有的原料(除了蜂蜜)都倒进锅里开始煮,基本煮30分钟即可,之后把所有的食材用滤网过滤一遍,只要这个汤汁;再倒进不粘锅中,用小火开始熬,一定要不停搅拌,不然容易糊锅,等到粘稠时就可以停火盛出来了,之后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兑入蜂蜜。

秋梨膏是由梨和其他润燥的食材一起熬煮而成,《本草求原》中记载的“秋梨蜜膏”为史料记载,始于唐朝,润肺生津,尤其是阴虚火旺,口燥咽干,声音哑哑的人特别适合每天来一两勺梨膏。

做梨膏的梨子一定要选汁水多的,这样熬煮后容易出汁水,不会熬糊,一般用砀山梨或是丰水梨居多。

如果没时间自己熬煮,商城的这款秋梨膏用的是砀山酥梨。

皮薄汁水多,入口即化,用来做梨膏再适合不过,而且渣少,口感更好,砀山梨"落地化水"名扬天下,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吃得就是这砀山梨。

而与之搭配的,还有名扬天下的三潭枇杷,“天上王母蟠桃,地上三潭枇杷”,皮薄肉厚,清爽多汁,特别甜。广西的罗汉果素有“神仙果”的美誉,润肺清燥决不能少了它。

此外还加入了兰州百合以及菊花、甘草、玉竹等润燥的食材草本相搭配,熬煮成膏,遵循古法工艺经过浸泡、煎熬、沉淀、浓缩、化膏、过滤、收膏等步骤,初始用武火,火力旺,温度高,中程火力均匀,等到熬到后期,火力降低开始收膏,全程不加一滴水,熬制出的膏汁浓稠晶莹,满满都是营养。

滴丝成珠,有着浓郁的梨子清香和枇杷的清甜,特别滋润,如果觉得直接喝太浓稠不好咽,可以用温水冲泡着喝,特别适合咱们这个燥气的秋天,尤其是加班熬夜的人,容易上火,早晚来一杯,降降火气,润润肺。嗓子经常干疼发痒,可以把秋梨膏日常冲泡代替茶饮哦。

秋宜动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此时机体活动随气候变化而处"收"的状态,阴精阳气也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所以秋季运动项目不宜过猛。

秋日清晨气温低,锻炼时不可穿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运动一定要量力而行,适度锻炼,切记不可过度运动。

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人体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降低,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

锻炼时,衣服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待身体发热后,再脱下多余的衣服。锻炼后不要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不过有的人不爱动弹,这个推荐一个最简单的运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运动起来,那就是揉腹。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经常按揉腹部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

因为腹部为胃经及脾经等多条经络循行之处。因此,按揉腹部可以强健脾气,有助痰湿之邪的代谢。

按摩方向不同,效果也不同。实证应该顺时针方向按摩;虚证应该逆时针方向按摩。

如无明显症状,只为养生保健,可采取平补平泻的手法,即逆时针和顺时针各按揉相同次数,有较好的养生保健效果。

摩腹时,两掌紧贴腹部,重点在脐部及周围,慢慢摩动腹部,速度以每分钟30次左右的频率进行,按摩后腹内有热感为最佳。

对于上班族来说,坐在椅子上摩腹是不错的选择。在工作间隙揉揉肚子,不仅强健脾胃,还可以放松一下紧张的腰背部肌肉、缓解紧绷的精神状态。

秋宜补

按照传统习俗,又到了“贴秋膘”的时节。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贴秋膘”的老观念要改一改,不然反而会伤身。

过去的“贴秋膘”,就和有些动物冬眠前,大量进食准备过冬类似。因为过去生活水平还不高,人们体脂总体偏低。

“一夏无病三分虚”,经历了夏季伏天的高温,加上体力劳动多,没有空调,消耗大,更是热到汗流浃背,不少人在夏季都会消瘦。

而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自然美食多一些。而人们平时能吃到大鱼大肉的机会也少,到立秋就要“贴秋膘”,多补偿,多吃肉,补充蛋白质和脂肪,让身体储备好脂肪,好过冬。

但现在的人们普遍营养过剩,劳动的机会又少,有些人夏天甚至还变胖了。这时候再大鱼大肉地去“贴秋膘”,反而对身体不利。尤其是现在有很多人已属超重肥胖,如果还“贴秋膘”,更会加大一些身体不良的反应。

《黄帝内经》中说,“秋冬养阴”。养有滋养、补养等含义。所以进补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保养的意思,要先保养好身体,再慢慢进补。

经过一个长夏,大家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虚弱,因为夏季酷暑炎热往往容易耗伤胃阴,加上暑湿困脾,常常导致脾湿健运。所以在秋季调补脾胃既能弥补夏季的过度消耗,还能增强人体对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为健康过冬做好准备。

脾胃的作用是运化气血,它就像一个总工厂,会不断运化水湿,将营养传递到五脏六腑,再把多余的、没用的湿气通过下焦的泌尿生殖系统排泄出去。

在这个运化的过程,如果脾胃出现了问题,水湿运化不了,或者是下焦的肾脏、膀胱出现了问题,湿气排泄不出去,就很容易在身体里堆积。

推荐一个糕。现在人们生活普遍忙碌,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在为生计奔波,每天花费太多时间去调制养胃的食谱也不太现实,恰好这款能够帮你。

相传光绪六年间,慈禧太后病倒在宫中,不思饮食,恶心呕吐,以李德生为首的御医们为慈禧开了一方,将芡实、茯苓、莲子、薏苡仁、山药、白扁豆、麦芽、藕粉等食材磨成细粉,加入糖和水做成糕点,名为健脾糕。慈禧吃完后,食欲大好,之前难受劲儿也没了,于是一高兴将健脾糕改为八珍糕,成了她最爱的食品之一。

八珍糕这个方子流传至今,很多地区的老人仍保留了吃糕的习惯,小时候在家中,老人就经常自己做糕,香甜软糯,吃完之后胃里很舒服,长大之后就很少能吃到老人们做的八珍糕了,加之长期的外卖,三餐不规律,脾胃早已被折腾虚了,很是怀念儿时的美味。

所幸,在商城中发现了这款糕,是按照八珍糕的方子上加以升级,食材以及配比更适合我们现代人的脾胃。

食材和上述一样,不同于我们自己在家制作,它的制作工艺更为先进,采用低温烘焙的方法,制作出来的糕点不像我们蒸出来的有点湿趴趴的,属于又干但是嚼上去又软的那种,适口性非常不错。

鸡内金都可以疏通,清理掉,为后续食材发挥性味清理障碍。

砂仁化湿,有辛香温散的特点,入脾胃经,善芳化中焦之湿浊、温理脾胃之滞气。

麦芽甘平,行气健脾,尤其擅长化淀粉性食物;

茯苓健脾祛湿,让脾气得以上升。

薏仁健脾利水,让湿浊得以下行,与茯苓搭配,一升一降,可以把脾胃内的气给打通。

莲子清心醒脾,让脾胃焕发生机;

山药在健脾时亦有养肺之效;

山楂味酸,增进食欲,这三味,既补脾又收涩,还能让我们的食欲大开。

这些食材粉碎后和鸡蛋和小麦粉调和,不添加蔗糖,即使是不能吃甜食的朋友也能放心食用。地地道道的古方味道,浓郁的麦香和各类果实的味道,口感非常丰富有层次,经过烘焙,有股淡淡的焦香味,越嚼越香。

小朋友、中老年以及三餐不规律,饮食不节制的青年朋友都能食用,我经常用它来当主食,小小一块吃上两块,营养和饱腹感都有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季3宜滋阴润肺养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