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中医眼中,有一些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比如,人体的血液循环,本来是由心主导,中医也有“心主血”的明论,但是中医却又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呢?其实核心在于,人体的气血生成,所需的营养物质,需要依靠脾胃摄取和运化,要不然,就算血液循环由心主导,也终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仅理论如此,实践中也有佐证,比如归脾汤就是最好的证据。清代名医王子接说,“归脾者,调四脏之神志魂魄,皆归向于脾也”。也就是说,脾旺了,就有能力灌溉四旁,荣养气血了,最终自然而然的实现了“心脾同治、气血双补”的奇妙功效。
归脾汤最早源自于宋代的《济生方》,原本是用于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的一个方子,随着后世医家对它的深入研究,发现归脾汤的作用实在是妙不可言,可以说,无论是心虚还是脾虚,无论是气虚还是血虚,这个归脾汤都能发挥它的奇妙作用,而且,以此为基础加减化裁,在临床中的应用,更是十分广泛。自《济生方》传下归脾汤之后,后世医家根据临床实践,不断有所扩充,元代名医危亦林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等病症;明代名医薛己增补了治疗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也就是说,归脾汤的临床用途,一直在不断被拓展,不得不感叹的是,真不愧是千古名方。
对于归脾汤的药物组成,在历代传承中,有很多个版本,但是,究其原本,还是以宋代名医严用和的《济生方》为渊薮。据《济生方》记载,归脾汤主要由“白术、茯神(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人参、木香(不见火)各半两,甘草(炙)”等8味主药组成,具体使用方法,是将这些中药打成粗末,每次服用时取药末适量,加生姜、大枣,一同煎煮,煎好后,去掉药渣,温服。也就是说,加上生姜和大枣,最初版的归脾汤实际上一共有10味中药,而且采用煮散的方式,一次的用量也是相对较大的。
归脾汤在历代传承中,涌现了多个版本,不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宋代严用和的版本和明代薛己的版本,如果为了更好的研究和比较两方的区别,可以将《济生方》所传的归脾汤称之为严氏归脾汤,将《正体类要》所传的归脾汤(增加了当归、远志两味中药)称之为薛氏归脾汤。无论是严氏归脾汤,还是薛氏归脾汤,它们的核心都没有变,只不过薛氏归脾汤加入了当归和远志这两味中药,让全方在养血安神方面的作用更为强大,但严氏归脾汤作为归脾汤的原始方剂,它的作用依然不容小觑,因此,将这两个方剂分开研究,其实更有利于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
《济生方》所载的归脾汤,它的方证核心在于心脾两伤、气血两亏。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心血不足,就容易出现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等病症;脾气亏虚就容易出现身体疲倦、纳呆食少等病症,如果脾虚导致统血之力无权,就容易出现便血、皮下紫癜、崩漏下血等病症。在舌脉方面,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比较符合归脾汤脉证。这也反映了心脾两伤、气血两虚所引起的病症是比较多的,而这一切都需要健脾养心与益气补血“双管齐下”,这也体现了归脾汤的“广大神通”。
严氏归脾汤的配伍,也是堪称奇妙,全方以黄芪、龙眼肉为君药,主要起到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的作用;以人参、白术、甘草为臣药,主要起到补益脾气的作用;以茯神、酸枣仁、木香为佐药,其中茯神、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以甘草、生姜、大枣为使药,其中甘草兼以为使,主要起到补气调中、调和诸药的作用,生姜、大枣主要起到调和脾胃、以资化源的作用。全方十味中药,主要起到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作用,是一个调理心脾两虚、气血两虚的经典良方。
归脾汤的十味中药,它的配伍也是独具特色,最主要的有三大点,第一个是心脾同治,但重在健脾,也就是养心药与健脾药同方配伍,这主要体现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特色,而方名归脾,也即是此意;第二个是气血双补,也就是补气药与养血药同方配伍,这主要体现了“气为血之帅”的特色,气旺了血也跟着旺起来了,血旺起来了心神就被养起来了;第三个是补药与散药的同方配伍,这么配伍的妙处在于以免大队的补药导致滋腻,影响人体消化,因此大量补药与少量散药配伍,可以起到“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的特点。
归脾汤,自宋代名医严用和创方以来,就备受历代医家推崇,而且还名列中医十大名方之一,虽然经过多次的改版和加减化裁,但是由《济生方》流传下来的这个基础方,依然是整首方剂的内核。在现代,归脾汤的临床运用逐渐多元化,但是它的核心依然没有变,那就是“心脾两伤,气血两虚”,只要辨证符合这个核心病机,可以实现“异病同治”。不过,在治疗出血性疾病的时候,需要注意,如果是阴虚血热的,归脾汤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