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繁体作“棗”,指枣树。枣树高大,两个“朿”上下重叠,表示高大带刺的树。
棘,《说文解字》释义为“棘,小枣重生者。”就是指酸枣树。酸枣树矮,两个“朿”左右并列,意味着矮小带刺的灌木。现代汉语中,“棘手”一词,常常用来比喻事情扎手,难以对付。“荆棘”一词,又泛指有尖刺的灌木。
明代谢肇淛随笔札记《五杂俎》曰:“重朿为枣,并朿为棘,棘亦枣之类也。《埤雅》曰:“大者枣,小者棘。”棘盖今酸枣之类。而枣树之短者,亦蔓延针刺,钩人衣服。”
《诗诂》:“棘如枣而多刺,木坚,色赤,丛生,人多以为藩(篱笆)。岁久无刺,亦能高大如枣。木色白者为白棘,实酸者为樲棘,亦名酸枣。”
白棘
《本草纲目》:“棘有赤、白二种。白棘茎白如粉,子、叶与赤棘同,棘中时复有之,亦为难得。其刺当用白者为佳。然刺有钩、直二种:直者宜入补益,钩者宜疗疮肿。”
辛,寒,无毒。
心腹痛,痈肿溃脓,止痛气,益精髓。
沙棘
我国西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济植物。中国是世界上沙棘药用记载最早的国家。有“天然维生素宝库、“营养保健来源、“改善生态环境先锋”、“神果奇树”等美称,
藏医学《四部医典》:“与芫荽子、藏木香、余甘子等同用。可用于脾气虚弱或脾胃气阴两伤,食少纳差,消化不良,脘腹胀痛,体倦乏力者。”并记载了用沙棘制成的汤、散、丸、膏、酥、灰、酒等7合剂以及84种沙棘的配方。
樲棘
即酸枣。
《孟子·告子上》:“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赵岐注:“樲棘,小棘,所谓酸枣也。”
《尔雅》:“蔜,酸枣。”酸枣形小而次于大枣,故名蔜。《本草经考注》:“棘,亦枣之变体。”本品似枣而果实味酸,故名酸枣。因多生山野,亦称山枣、野枣。
《本草图经》:“今近京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坂及城垒间。似枣木而皮细,其木心赤色,茎叶俱青,花似枣花,八月结实,紫红色,似枣而圆小味酸。”
酸枣仁
生用味甘,性平,功效清肝胆虚热、宁心安神;炒后增强醒脾补阴、敛汗宁心之功。《本草纲目》:"酸枣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生用疗胆热好眠。”
《本草经疏》解释补肝胆、醒脾:“专补肝胆,亦复醒脾,从其淡也。熟则芳香,香气入脾,故能归脾。能补胆气,故可温胆。母子之气相通,故亦主虚烦,烦心不得眠。其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及四肢酸疼湿痹者,皆脾虚受邪之病,脾主四肢故也,胆为诸脏之首,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五脏之精气皆禀于脾。故久服之,功能安五脏,轻身延年也。”
自古以来,中医在治疗失眠时,都会把酸枣仁当做杀手锏。
疫情后价格持续走高,俨然已成了“中药贵族”。所以失眠人群现在对酸枣仁往往是又爱又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