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4节气中的芒种,此时昼长夜短,作物生长进入旺盛阶段,万物活动增强,阳气愈盛。
《黄帝内经》提出,入夏后作息应“夜卧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芒种后更应该如此。
因此,芒种养生应心脾两调,身心并治:一要清暑护津,二要益气养阴,三要宁心安神。饮食上,也应该顺应时节,多吃清热解暑、益气安神的食物,比如这两种——
芒种多吃“酸”与“苦”,清热解暑还养心
中医认为,芒种后可适当进食“酸”“苦”味食物。
苦能泻心、清热,如百合、莲子心、莴笋、苦瓜等,适当食用可养心安神,清热解暑。
酸可开胃、消食,增加强食欲,且酸性收敛,能够敛汗,如乌梅、山楂、木瓜、五味子等,适当食用有助于生津解渴。
此外,芳香之气善理脾胃之湿浊,祛除阴霾之湿邪,故平日还可用藿香叶、佩兰、薄荷叶制成代茶饮。
下面就推荐几款适合此时吃的药膳——
酸枣夏枯瘦肉汤
食材:猪瘦肉克,夏枯草10克,酸枣仁30克,生姜3片,大枣5颗。
做法:将猪瘦肉洗净切块,夏枯草先去杂质,大枣、酸枣仁洗净,生姜切片。将上述材料放入锅内,加入适量净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为汤。
功效:清热除烦,养心安神。
其中,酸枣仁味甘、酸,能养心阴、益肝血而宁心安神;夏枯草辛、苦、寒,善清肝胆之郁热;生姜、大枣共奏固护脾胃之功;同瘦肉炖煮以养心安神除烦。
此药膳可缓解心悸失眠、烦躁不安、目赤眼花等症状。适合长期熬夜、心烦不眠者,也适用于紧张备考的考生。
乌梅粥
食材:乌梅15克,粳米6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乌梅煎取浓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粥,待粥煮熟后,加入冰糖调味。
功效:涩肠止泻,生津止渴。
原方出自《圣济总录》,为治脾肺气虚,固摄无权之方。
其中乌梅味酸,一者酸性收敛,有收涩之功,能涩肠;再者本品善生津液,能生津止渴;粳米补脾之效佳,能健脾和胃,鼓动脾胃之气,以益五脏;冰糖味甘,与乌梅同用,酸甘化阴,助其生津止渴之力,又可调味。
本药膳适用于久泻者,以及暑热阴亏津伤者(症见大热汗出、心烦口渴、倦怠乏力、舌红苔少等)。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泄泻、初起咳嗽或湿热内盛者(症见口干欲饮、肢体困重、小便短赤、苔黄厚腻等)不宜食用。
绿豆百合菊花粥
食材:绿豆克,百合20克,杭白菊5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上述材料洗净后共同煮为粥,再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生津。
方中绿豆甘寒,具有清胆养胃、解暑止渴的功效;百合甘、寒、微苦,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杭白菊辛、甘、苦、微寒,能清利头目、解毒。
三味搭配与粥同煮,长于清热解毒,养阴生津,加入冰糖调味,味道清爽又解暑,是中药食疗版的“夏季甜品”。
此药膳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适合夏季天热引起的心烦急躁、口干口苦、口舌生疮、便秘的人群。
需要注意的是,平素脾胃虚弱(症见脘腹胀痛、食少嗳气、面色萎黄、便溏呕恶等)的人不宜多食。
本文配图均来源于壹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