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出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引起汗症的原因是比较多的,症状表现也比较复杂。
就中医病因来说,大体有以下4个方面的因素所在:
①由于阴阳失调而营卫不和,所导致的出汗;
②由于脾气虚弱而不得收涩,所导致的出汗;
③由于肺气虚弱而不得固摄,所导致的出汗;
④由于阴虚火旺而营阴失守,所导致的出汗。
总而言之,就是原因太多,也是变化无常。
接下来,就来说说,肾阳不足是怎么引起多汗的?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记载:“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大意是说,阳气,可以起到卫外、防御的作用。形象地来说,就是体表有一层卫气。卫气属阳,而肾阳、肾气,又是一身之气的根源所在。
所以说,卫气,是宣发于上焦,生成于中焦,但是根源却在下焦。若是肾阳不足,阳卫之气就会虚弱。于是,肌表就会失于固摄,那么汗水就容易流出来。
一旦到了晚上,肌表卫气入于阴分。固摄就会更加地不足,于是就盗汗频发。这就是肾阳不足而引发多汗的道理。
就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惊吓,常常会“冷汗直流”。因为在受到惊吓的这一瞬间,肾阳为之受伤,阳卫之气一时间固摄不足,于是冷汗就直接流了出来。
其实,由于阳虚所致的爱出汗的问题,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了;
“少阴病反自汗,脉沉细,宜四逆汤,补其肾也”。
此外,在《景岳全书》中还提到了“阴汗”的概念。也就是说,因为阳气虚弱而导致的多汗。
肾阳不足的人,爱出汗有哪些特点?
其实,也很明了。就是汗水摸上去,不热,甚至是冷的,体表温度有时正常,有时偏凉。出汗之后,可能会有心悸、乏力的感觉。平时,背部和四肢,尤其是足部,发凉怕冷。小便也比较频多,而且尿色清,夜尿比较多,腰膝酸软、舌质淡、舌体胖润等。
阳气不足要如何充养?
体内阳气的充盈与否以及日常的补充,就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维系;
一是:依靠先天的肾中精气;
就比如说,在平日里,可以用高粱米和羊肉煮粥。而它所针对的,就是肾阳不足所致的多汗。这个多汗,既包括白天自汗,也包括晚上睡觉而盗汗。
二是:依靠后天之本的运化水谷精微的补充。
就比如说,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在《我说参同契》中记载了一个补阳方。原方为:
用桂圆肉一颗,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
发中桂圆肉,“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在这里,主要用作补益心脾。
花椒则可以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李时珍说,能通三焦,补右肾命门。
艾绒则可以“暖血温经,行气开郁之药也。开关窍,醒一切沉涸伏匿内闭诸疾”。
而我们的神阙穴位于肚脐之上,可以通调周身之经气,加速药物吸收。
加味以后,方中加入了养血安神的酸枣仁,以及滋补肝肾,益精养血的枸杞。方中,大多都是比较容易收集的材料,建议大家可尝试制作。
用法也很是简单,只需要在睡觉前贴于肚脐处,天亮时取下即可。若是实在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也可以直接使用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