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张朝阳曾在陕北地区的冯家塬大队插队落户生活了五年,他是全大队第一个被推荐上大学的北京知青,也是冯家塬大队唯一一个被推荐上大学的北京知青。说起自己当年被推荐上大学的往事,张朝阳老师还记忆犹新,他说自己之所以能成为这个幸运儿,多亏了村里的一个漂亮女子和他们队里的冯队长。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张朝阳是年1月末来到黄陵县冯家塬大队的,当时正是寒冬腊月,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张朝阳他们十三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冯家塬大队第五生产小队插队落户,大家临时分散开借住在老乡家里,十六岁的张朝阳住在了五队队长冯继忠家,和冯队长家的娃娃冯光明同住一孔土窑,同睡一铺土炕。
冯队长家有四个娃娃,大的和二的是女娃,冯光明是个男娃,他排行老三。冯光明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叫冯春兰,冯春兰当年十六岁,她比冯光明小一岁。冯光明的大姐和二姐都出嫁了,他妹子冯春兰自己住一孔土窑,冯光明和北京知青张朝阳住最里面的那孔土窑。
冯家塬大队的自然条件虽然还算不错,可那里人均耕地不多,再加上靠天吃饭,乡亲们的日子都不好过。冯队长家劳动力多,没有吃闲饭的,他家的生活状况相对好一些。
张朝阳在冯队长家借住,也和冯队长家一个锅里搅稀稠(一个锅里吃饭)。当时没有什么菜,冯队长家只有一些洋芋(土豆)和胡萝卜,还有半缸酸菜。张朝阳在冯队长家吃的第一顿晚饭很简单,一大碗洋芋炖酸菜,炕桌上还有半碗咸菜和半碗辣子酱,主食是玉米面馍和玉米面糊糊。
吃饭的时候,冯队长和冯光明爷俩坐在土炕上陪着张朝阳一起吃饭,冯队长就喝了一碗玉米面糊糊。冯队长的婆姨和三女子冯春兰是圪蹴在灶火屹崂吃的晚饭,灶台上只有半碗咸菜,没有炖菜也没有辣酱,只见她俩每人喝了一碗糊糊,都没吃玉米面馍。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冯春兰把一个盖着一块笼屉布的荆条筐放在炕桌上,荆条筐里放着两个玉米面馍和几个黑乎乎的菜馍(玉米面和高粱面掺了萝卜缨子蒸的馍)。张朝阳接过冯春兰端来的玉米糊糊放在炕桌上,顺手拿起一个菜团子就要吃。冯队长赶忙抢下张朝阳手里的菜团子说:“这个不是你吃的,你吃玉米面馍。咱冯家塬人多地少,打的粮食不够吃,每年农闲时节就要吃一些萝卜缨子和米糠替代粮食,省下粮食留到农忙时节吃。你们知青是国家供应的粮食(当时知青们下乡插队的第一年由国家供应粮食),粮食够吃,就不用吃糠咽菜哩。”
看冯队长一家人都吃菜馍,就他一个人吃玉米面馍,张朝阳怎能吃得下啊。那顿早饭,张朝阳吃得很尴尬,他只吃了半饱。早饭后他去找其他知青,其他知青的情况也和他一样,也是老乡家吃菜团子和糠团子,只有知青吃纯粮的蒸馍。大家商量了一下,张朝阳提议知青们都和老乡家吃一样的饭菜,不然就拒绝吃饭。就这样,北京知青也和老乡们吃一样的饭菜了,菜馍虽然苦涩难以下咽,可知青们心里舒服了很多。
那天快中午的时候,张朝阳去大队开会回来,看冯队长的婆姨和冯春兰在砸杏核,她们旁边还放着半碗蓖麻籽,张朝阳有些好奇,就问冯队长的婆姨:“大妈,你们这是在干啥?这杏仁也能吃啊?”“咱这木(没)啥油,炖菜的时候锅里放一点蓖麻籽或放一点苦杏仁当油料,炖出来的菜才好吃一点嘛。”冯队长的婆姨苦笑着说。长这么大,张朝阳第一次听说用蓖麻籽仁和杏仁还能代替菜油炖菜吃,那一刻,张朝阳的鼻子酸酸的,陕北乡亲们的生活真是太苦了。
那年过春节,张朝阳给冯队长家买了一斤豆油(凭票)和五斤猪肉,还把自己从北京带来的那两个午餐肉罐头也送给了冯队长家。冯队长拿着那两个午餐肉罐头看了半天说:“哦(我)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这个东西哩。”
到了年的秋后,大队为知青们新打了窑洞,成立了知青点,张朝阳他们都搬到知青点居住了,大家总算结束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其实,说寄人篱下也不对,知青们在乡亲们家借住期间,乡亲们给了北京知青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乡亲们真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在冯队长借住的日子里,冯春兰经常帮张朝阳洗衣服,冯大妈把家里老母鸡下的蛋,差不多都给张朝阳吃了,那一切的一切,张朝阳都牢牢记在心里。
年1月2日,张朝阳和几名北京知青一起回北京探亲过春节,那天一大早,冯队长的婆姨给张朝阳烙了白面饼,还把家里不多的小米和绿豆装上几斤,都让张朝阳带上。那天天很冷,冯队长还让他婆姨拿出那件自己平时舍不得穿的老羊皮坎肩,硬是让张朝阳穿在了身上。
那次从北京探亲回来,张朝阳给冯队长一家带来了北京的糕点和糖果,还给冯队长买了一条烟。那天,冯队长留张朝阳在他家吃的晚饭,冯队长的婆姨为张朝阳炸了油糕,她笑着说:“过年你没捞着吃油糕,哦(我)今儿个给你补上。”那个年代,陕北农村过年炸油糕是为了给先人上供,平时谁家也舍不得炸油糕吃。
转眼就到了年的冬季,因为干旱,那年秋季的庄稼几乎绝收,沟里的荆条和酸枣树也都干枯死掉了大半,乡亲们的吃粮和烧柴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知青们也和乡亲们面临着同样的困难。
眼看着就快到腊月了,山上地里都没有什么农活了,社员们想去打柴也没有地方去了,周边山沟里已经没柴可打了。为了缓解知青们吃粮和烧柴的压力,公社知青办开会研究以后,同意让知青们回北京探亲过年,每个知青点留下一两个人看家,其他人都可以走,在来年春耕前赶回来就行。
图片来源百家号正版图库那年冬季,冯家塬五队知青点就留下了张朝阳一个人,其他人都回北京探亲过年去了。知青们走了以后,张朝阳为了节省一点粮食和烧柴,他也和当地的乡亲们一样,一天只吃两顿饭。
陕北高原的冬季很冷,地里没什么农活,也没地方打柴,张朝阳就天天躺在土炕上看书学习,有时也到冯队长家串门,和冯队长探讨修建水利工程,增加粮食产量的方法,冯队长对张朝阳的几个建议都表示赞同。
那年,冯光明二十一岁了,眼看着就到了结婚的年龄,可冯光明眼光高,相看了七八个对象,一个也没看中。
三队有一个叫郭秋香的女子长得很漂亮,她和冯春兰同岁,两个人的关系很好,郭秋香经常到冯队长家来找冯春兰。冯光明特别喜欢郭秋香,可郭秋香好像不太喜欢冯光明,她看到冯光明,只是礼貌性地叫一声光明哥,再也无话可说。为此,冯光明特别苦恼。
郭秋香来找冯秋兰,有时也会遇上张朝阳,她见了张朝阳,也随着冯秋兰喊张朝阳哥哥。能明显看出郭秋香特别喜欢张朝阳,她每次见到张朝阳,都有说不完的话,问张朝阳北京的马路有多宽,天安门有多高。她还问张朝阳,北京人不种庄稼,吃什么呀?
每当看到郭秋香和张朝阳没完没了地说话啦呱,冯光明心里就不太舒服,他认为冯家塬要是没有张朝阳,郭秋香就一定会喜欢他冯光明。
渐渐地,张朝阳和郭秋香就熟悉起来了,郭秋香经常拉着冯春兰去知青点找张朝阳玩,让张朝阳教她俩识字,她俩也帮着张朝阳洗衣服做饭。郭秋香比冯春兰开朗活泼,也比冯春兰长得漂亮,张朝阳从心里喜欢郭秋香,但他对冯春兰也不反感。
一天晚饭后,张朝阳到冯队长家来串门,他刚走进冯队长家的院子,突然听到冯队长和他大哥(冯队长的大哥叫冯继孝,是冯家塬大队的大队书记)在说话,只听冯继孝说:“光明的对象要抓紧哩,不能再耽搁下去了,人家赵二成和咱光明同岁,马上就要过事办婚礼了,咱家光明到底喜欢啥样的女子嘛?”“光明倒是有喜欢的女子,就是三队郭修来家的大女子郭秋香,可人家秋香好像喜欢张朝阳,不太喜欢咱家光明。”冯队长说完,轻轻叹了一口气。
停顿了一下,只听冯继孝说道:“要不这样,今年再有招工进城的名额,就打发张朝阳离开咱冯家塬,反正张朝阳也不会和一个农村女子结婚的,等张朝阳离开了咱冯家塬,郭秋香也就死心了,到时我让你嫂子去郭修来家提亲,他不会驳我的面子。”“这样最好,朝阳那后生是个好后生,咱也不能伤了人家的心……”没等冯队长把话说完,张朝阳默默离开了冯队长家的院子。
从那以后,张朝阳尽量冷淡郭秋香,也尽量回避郭秋香,他心里虽然很难受,可他也不想让冯队长一家人为难。在郭秋香面前,张朝阳总是夸冯光明勤劳善良,人也长得高大帅气,说冯光明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后生。有一次张朝阳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试探郭秋香:“秋香,我想给你介绍一个对象,你看春兰她哥怎么样?我觉得你和光明哥挺般配的。”“朝阳哥,哦(我)想找一个像你一样有文化的人,光明哥没文化,哦(我)也不认识几个字,哦(我)俩一起生活不合适。”郭秋香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听了郭秋香的话,张朝阳也不好再说旁的,他怕郭秋香不高兴。
年秋天,那天晚饭后,冯队长把张朝阳叫到他家,把几张表格递给张朝阳说:“朝阳,哦(我)大哥(冯继孝)在公社给你争取到了一个工农兵学员的名额,你把这几张表填好了,赶明去公社知青办找刘主任,他告诉你怎样办手续。办好手续,你就可以去上大学了,再也不用在咱冯家塬受苦了。”
手捧那个来之不易的工农兵学员名额,张朝阳很激动,上大学可是他从小的梦想啊,他对冯队长和冯书记充满了感激之情。可再想想那天冯队长和他大哥说的那些话,张朝阳心里有感激也有酸楚,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假设要不是因为郭秋香,这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会落到自己头上吗?
一个月后,张朝阳顺利通过了各项考核和政审,他幸运地成了第一个通过推荐上大学离开冯家塬的北京知青。离开冯家塬的头一天晚上,郭秋香把两双鞋垫和十个煮鸡蛋塞给张朝阳,哭着跑开了。离开冯家塬的那天早晨,冯春兰难受地对张朝阳说:“朝阳哥,哦(我)真舍不得你走,你走了还会回来吗,哦(我)会想你哩。”看着冯春兰眼睛转动的泪花,张朝阳心里有一种隐隐作痛的感觉。
年5月初,张朝阳到延安开会学习,会议结束后,他来到了当年插队落户生活了五年的冯家塬,看望了冯家塬的乡亲们,看望了冯队长一家人,也见到了郭秋香。郭秋香嫁给了寇家洼小学的一名民办小学老师,她没有成为冯光明的婆姨。冯光明娶了本队一名叫马玉珍的女子,马玉珍虽然比不上郭秋香漂亮,可马玉珍长得也很好看,个子也高,还是村里的村医。
郭秋香看到了多年不见的张朝阳,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噼里啪啦落了下来,她仔细打量了一下张朝阳,哽咽着说:“朝阳哥,哦(我)天天都想你哩……”那一刻,张朝阳心里就像针扎一样疼,这么多年了,郭秋香的模样时常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那次去冯家塬,张朝阳在冯队长家住了一晚,冯大妈给张朝阳包了羊肉馅饺子,是老队长跑了三里路买来的羊肉,还买来了烧酒。那次回冯家塬,张朝阳没见到冯春兰,冯春兰的男人是个运输专业户,她跟着她男人跑长途运输去了。
离开冯家塬的时候,张朝阳给老队长留下了五百块钱,还把开会领的纪念品(一个皮包和一个高档水杯)留在老队长家,让他转交给冯春兰。
之后的日子里,张朝阳时常给老队长家寄一些钱物,后来老队长和冯大妈都相继去世了,张朝阳也就和他们一家断了联系。
讲述完自己在陕北插队落户的往事和那段朦朦胧胧没有结果的情感经历,张朝阳心里很感慨也很难受,他也很想再回第二故乡看看,可他总觉得亏欠了郭秋香和冯秋兰,实在不好意思再见到她俩。特别是一想到郭秋香泪眼汪汪的样子,他心里就难受,因为他心里一直思念着郭秋香。还有冯春兰,她二十岁的模样已定格在张朝阳的记忆里,他想把冯春兰纯真美好的容貌作为永远的回忆。
屈指算来,郭秋香也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张朝阳说彼此安好就是最好的祝福,他只想让祝福穿越时空,把曾经的美好记在心里。他说会永远记着那个女子的名字。就是因为那个女子,他才成了被推荐上大学的幸运儿。时隔这么多年,在陕北插队落户的日子他至今难忘。
岁月静好,年华依旧,是张朝阳最美好的祝愿。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