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旭
出内丘县城,沿省道(隆昔线)西行,路边杨柳依依,松树挺拔,繁花锦簇,远山近水时隐时现,约20公里的路程就到了石流河村。石流河是内丘县南赛乡的一个小山村,全村只有88户人家,口人。石流河村的得名有两个说法,其一是当地传说有个张石匠在石流河村南不远的地方建造石塔(即张公塔),石匠的媳妇十六嫂经常到北边河里提水,洗衣,运送石料帮助建塔,久而久之,人们就把河边小村称为石流河。另据《内丘县志》记载,传说该村东有巨石,河水穿石隙流过,天长日久,巨石被冲成河道,故名“石流河”。的确,石流河村西北方向有菩萨岭,西部有龙腾山,从山岭东坡汇流而下的龙腾水蜿蜒东流,到石流河村附近河面骤然扩展,形成多亩适宜耕作的河边良田,石流河古村就建在河岸南侧的山岗下。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人家迁移到河流北岸山坡建房定居,形成了石流河新村。
在省道边上的石流河新村下车,走过河南岸的杨树林,就走进了绿树环抱的石流河古村。一条老街,几条巷子,大小不等的石头砌墙,砂石灰平顶房,富裕些的人家用蓝砖裹砌房檐,大门口能看到较为粗朴的木雕构件,石流河古民居是冀南太行山丘陵地区普通建筑。石流河古村共有60处石头院落,如今仍有21户人家居住在这些院落中,墙壁、梯子、水井等处贴着构图简洁、色调明快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丘神码。行走在街巷中,不时可见到废弃不用的石槽石磙石碾盘,一个大石槽用青中泛红的花岗岩雕凿而成,宽近一米,长三米左右,侧面刻有“同治七年”(年)字样。
从石流河古村西头爬上河南边的山岗,顺着新修建的步行道,可以进行8公里的健步行走。山岗如长龙起起伏伏,生长着酸枣、荆条等灌木,起到了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的作用。春风吹来,荠菜、蒲公英、茵陈等野菜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草赶着趟钻出地皮,山杏花开满枝头,招摇着春天的生机。其实,这条山岗名叫九里岗,原是从柳林经红门(申家洞)到扁鹊庙赶庙会的必经之地,山岗高处建有三郎庙,立有大量碑刻,可惜已悉数被毁。近几年,附近村民在原址恢复重建,并根据长者口述塑造了三郎神像。站在九里岗高处北望,石流河新村坐落在省道北侧的山坡上,新民居白墙红瓦,参差错落,与村后的青葱林木形成鲜明的对比。村东太行山高速纵贯南北,高速匝道从村后山沟绕出,出入口建在新村西侧约米处。太行高速出入口西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扁鹊庙3公里,石流河村成为外来游客通过太行山高速进入扁鹊行医圣地的第一站,是进入鹊山大旅游区的第一村。夏季,雷声响起,雨水骤降,山地大小溪流汇入宽阔的龙腾水(马河),河水缓缓而流,清澈见底,两岸余亩高大的杨树、婀娜的绿柳相映成趣。河边草地青青,偶有耕牛走来吃草,牛犊仰脸一碰一碰地吃着牛奶,真是风景如画。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引来路人和游客停车驻足,休憩玩耍。秋季,石流河村水浇地的玉米长势旺盛,旱地的谷子、花生、红薯相继成熟,余亩山场上红枣挂满枝头,一树一树的柿子昭示着生活的富足,近几年栽种的核桃树也开始有了收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酸枣仁为优质安神中药,近年来市场价格不断上涨,成为石流河村民一项不菲的收入。冬季,鸟雀飞来飞去,落在柿树上啄食甜甜的果实,欢快地不停鸣叫。清晨,河边的树林披上了“树挂”,银装素裹,朦朦胧胧,如同童话世界。一场冬雪飘落,村庄周围的山岗变为茫茫雪原,万物蛰伏,储藏能量,等待着春天的消息,准备着张扬绽放。
近几年,石流河村开始依托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年,在市政府办公室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协调支持下,委托专业机构对石流河村做了村庄发展规划,引资建起了民宿度假村,与企业签订了“石流河精准脱贫暨乡村振兴示范园区”项目合作协议。石流河村将充分依托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发挥区位优势,打造以田园休闲为特色、生态康养度假为驱动,集健康养生、生态观光、农业体验、休闲运动为一体的乡村康养度假示范基地。
本文来源:邢台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