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劳不眠用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为《金匮要略》方,辨证要点为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病后体虚者、有慢性病者都可选用此方。酸枣仁的用量临床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胖瘦决定,一般用炒酸枣仁,用量为6~15克。根据现代研究证明,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催眠作用。茯苓宁心安神,对心脾两虚的失眠健忘作用较好,若病人伴有心悸、健忘、胸闷则选用茯神。知母清虚热。川芎开郁调肝,用量不宜太大,一般以6克为宜。甘草调理诸药,共治肝血不足,心失所养之不寐。临床中可随症加减,偏于阴虚肝旺者,配白芍药、石决明、龙齿、牡蛎等;忧思劳伤心脾而出现虚烦出汗、口渴、心悸者,可配生地*、白芍药、五味子、牡蛎等。
二、阴虚火旺、虚烦不寐用*连阿胶鸡子*汤
*连阿胶鸡子*汤为《伤寒论》方,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辩证要点为心中烦躁,辗转不眠,手足心热,口干盗汗,小便短赤,舌质红、脉弦。鸡子*不可与药同煮,应该用煮好后的汤液冲服,虽味腥难咽,但效果明显,一般两剂后病人可平烦躁而安静。若阴虚明显,加用麦门冬、天门冬、五味子、生地*等。
三、心阳虚不寐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伤寒论》方,辨证要点为心悸不寐,四肢不温,胸痛气急,怔忡不适,脉细或迟。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补益心阳。甘草要重用,《伤寒论》原文中甘草用到二两,与牡蛎、龙骨同分量,是桂枝用量的一倍(桂枝用一两),临床上笔者用到15~20克。
▼
董氏奇穴七十二绝针,扫码免费学!
免费领取中医珍贵书籍和视频课程加
本条乃系实邪虽去而余热扰于胸中所致的失眠证。虚烦之“虚”是对有形之邪而言,非正气之虚。其轻者,虚烦不得眠;其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反复颠倒”形容心烦之甚,身不宁也。“懊忄农”二字,刘河间在《伤寒直格》中比喻为“似中巴豆、草乌头之*药之状也。”这种感受绝大多数人不曾经历过。若推而言之,患热性病而又食辛辣食物的难受感多数人则有过。因热在上焦,故取苦寒之栀子导热下行;豆豉轻浮上达,宣透解郁,并能调和胃气。使用本方,要先煮栀子以取其味,后纳豆豉以取其气。《名医类案》载江应宿治验:蕲相庄患伤寒十余日,身热无汗,怫郁不得卧,非躁非烦,非寒非痛,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投以栀子豉汤一剂,十减二三。再以大柴胡汤下燥屎。怫郁除而安卧,调理数日而起。笔者每用栀子豉汤时,多与《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合用,治疗热病后肺胃阴伤,虚火上炎所致的失眠症,取其清养肺胃,收敛虚火之功。
甘麦大枣汤
《金匮要略·妇人病》篇云:“妇人脏躁,善悲伤欲哭,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脏躁属神志病变,意谓心肝血虚,神不安宁,以致神志躁扰不宁。临床见证多为发作性,情绪容易冲动,知觉过于敏感或迟钝,心烦失眠,时而哭泣,时而郁闷不语,大便燥结等。有人指出,本方对于严重的神经衰弱、癔病、舞蹈病、癫、狂、痫、小儿多动症等,凡呈现阴虚阳亢,而表现为口干、心烦急迫难忍之状者,多服此方,自然取效。笔者曾治疗一女青年,因失恋而情绪异常,时而默然少言,时而哭泣不止,夜难入寐,病发月余,仅作针灸治疗。脉弦细数,舌质红赤,苔少。属脏躁病。拟生甘草30g,小麦10g,大枣15枚(切),炒枣仁30g,竹叶10g,灯心5g。煎服3剂,未再哭泣,夜能入寐4~5个小时。仍郁郁而闷,表情淡漠。上方加石菖蒲10g,麦冬30g。继服10余剂,夜寐安然,诸症告失。是方小麦养心气,护心阴;甘草、大枣甘润缓急。正合《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旨。此方亦治男子。岳美中先生在青年时期,曾治一男子,喜笑无常,不时欠伸,状如“巫婆拟神灵”,投甘麦大枣汤,药尽7剂而愈。
百合知母汤及百合地*汤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病》篇有治疗百合病的百合知母汤、百合地*汤等类方。虽然原文并未言及治疗失眠症,但历代医家用于治疗失眠症者不乏其例。其因有二,一是百合病的一种症状就有“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的“躁不得卧”症(成无己语);二是百合味甘性平,本是一味清心润肺,益气安神良药。这样,药证合拍,用于失眠症的治疗,自然顺理成章。何任先生认为“余遇患热性病之后阶段,有口苦,尿*或赤,并有某些神经系统见证者,往往先考虑分析其是否符合本病。”(《湛园医话》)笔者曾治一产妇,32岁,由于出血过多,产后体质虚弱,低热半月,热退后,遗患口苦咽干,五心烦热,入夜难眠,并有手足汗出。舌质嫩红,舌尖赤,苔少,脉细数。脉证合参,显系心肺阴虚,热伏阴分所致。拟方:生百合30g,知母10g,生地15g,青蒿30g,地骨皮30g。初投3剂,汗出已止;又服1周,夜眠5~6小时,且口苦咽干已无,舌上布津。恐其药物过凉伤气,遂去青蒿、地骨皮,加入生山药30g,继服10剂而安。
半夏秫米汤
《灵枢·邪客》篇记载了一首治疗失眠的名方,即半夏秫米汤。其形成是因是由于卫气不得入于阴分,形成阴虚,故夜间不能合目而失眠。并说此方对于新发之病,有“覆杯而卧”的效果。卫气不得入于阴分,何以用半夏秫米汤?伯高仅用交通阴阳几字概括之。后世医家虽多论及,但切中要害者莫如清代吴鞠通。他在《温病条辨》下焦篇中特设条文:“温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彻夜不寐者,半夏汤主之。
”卫气何以不能下交阴分而形成阴虚?是由“胃居中焦,为阳气下交之道路;中寒饮聚,致令阳气欲下交而无路可循,故不寐也。”半夏逐痰饮而和胃;秫米补阳明燥气之不及,而渗其饮,饮退胃和,寐可立至。此方虽有覆杯之效,但历代医家多增味而用,这可能与原文对半夏秫米汤证的论述不清有关。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胆腑病》中立千金流水汤治虚烦不得眠,方中除半夏秫米外,另增酸枣仁、生地、茯苓、炙远志、*芩、生姜等。上世纪三十年代丁甘仁先生常以半夏秫米汤合温胆汤治疗胃不和夜不眠症。施今墨先生则常用半夏秫米汤合异功散治疗此证。近阅《王修善医学笔记》,书中记述一位干部,因工作繁忙,用脑过度,昼夜不寐,已一周余。伴见干呕,厌食,体倦,脉滑。王氏治以半夏秫米汤,一剂而愈。这些兼症的出现,对于理解半夏秫米汤的证候特点,是有一定帮助的。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