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滕晗粟裕
几只斑鸠,静静歇在岁的“最美酸枣树”上。它们身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这是10月9日清晨,封面新闻记者在北京市东城区花市枣苑小区看到的一幕。
如果光看照相机里的斑鸠和古树的画面,真的很难想象这样的景观竟藏身于北京城的二环内,“我还以为是哪个森林公园的照片”,“如果不看到居民楼,真不敢相信这是首都的城市风景。”这是记者拿着相机里的照片,在距离花市枣苑约两公里的北京火车站随机采访旅客得到的回应。
而关于“最美酸枣树”的故事,记者从北京市东城区*府了解到,年4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林学会在全国组织开展的“中国最美古树”遴选活动公布遴选结果,经专家组审核评议并公示,最终85株古树当选“中国最美古树”,而花市枣苑的这棵酸枣树摘得“中国最美酸枣树”。
据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街道枣苑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这棵古酸枣树,树高15米,胸径1.25米,平均冠幅11米。据《北京志.市*卷.园林绿化志》记载,其树龄已逾年,被誉为“酸枣王”、“活化石”。
“我在这个小区住了十多年,这棵八百岁的古树还开花结果呢!”采访中,一位张姓的阿姨告诉记者,对于这棵古树,社区养护得很好,也保护得很好。她还说,这棵古树已成为她们生活得一部分,甚至小区不少小朋友都亲切称它为’树爷爷’。“早年这里是老胡同,这棵树看着一茬茬儿小孩儿长大,听说还有七十多岁的老人特意回来看过这棵树,寻找童年的记忆。”
八百岁的酸枣树,不仅见证着这片土地一代代人的成长,也见证着花市这个古老街道的变化。
“枣苑社区酸枣树文化节已经办了十多年,社区每年都会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和居民一起庆祝。”小区居民王先生退休前是一位公务员,在它看来,社区的这一活动,也成为了共建和谐邻里关系的一部分。
在他的记忆中,比较盛大的一次正是年。“当时,中国林学会副秘书长向社区授予了’中国最美酸枣树’证书,还现场为’最美古树’揭牌。居民们跟着舞龙、舞狮队绕场,就像给’树爷爷’过生日一样,可热闹了。”
花市枣苑位于花市大街,地处崇文门外,历史上曾是京城著名花市。北京民间还有俗语为证——“逢三土地庙、逢四花市集”。明朝时期,这里多出售手工制作的纸花、绢花。据记载,当年的花行、花店、花作、花局遍布街巷。清代,这条街已被称作花市大街,除了纸花、绢花,还出售大量鲜花,最多时有几十家花店。
如今的花市大街,虽然没有了明清时代的花店,但热闹程度丝毫不减当年。
在居民于阿姨的记忆里,非遗项目“葡萄常”、料器、绒鸟、绢人等,也曾来到花市大街参加过酸枣树文化节。“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而八百岁的酸枣树就是一个见证。”
在于阿姨和许多老住户眼中,无论花市大街,还是枣苑社区,这些年的变化更多体现在“细节”之上。比如在枣苑社区,垃圾桶站被藏进了花园里,这是她们从前想都没想过的事。她们更加没想到的是,扔完了垃圾,还有免费的洗手液……
记者了解到,于阿姨提到的这个细节之变始于今年夏天。当时,花市枣苑将原有的垃圾桶站进行了升级构造,设置了5个“花园式桶站”,覆盖全社区的9栋居民楼。“以前的垃圾桶就放在楼门口,有时垃圾放满了,来不及清理,苍蝇蚊子特别多,还有异味”,“现在,这种隐蔽式垃圾桶基本都是封闭式的,干净多了,也整洁多了。”
在花市枣苑1号楼、4号楼、9号楼下,记者分别看到了藏身于绿植中的垃圾桶站,不仅有垃圾分类宣传展板,还有详细的垃圾分类提示。“这几个垃圾桶站,每个大约5平方米左右,不仅安装了防蚊虫设备,还悬挂着夜间照明灯,晚上扔垃圾也不用’摸黑’了。”一位志愿者还指着地面对记者说,“我们这里不同于普通的垃圾桶站,比如彩色地胶直接铺到了垃圾桶旁边,不仅防水,更重要是防油污,对地面也是一个保护,可况上面还有垃圾分类提醒。”
在9号楼下的垃圾桶站,记者看到了蓝、绿、红三种颜色的8个垃圾桶,并且发现每个垃圾桶上都配有一个“小机关”——桶盖之上装有一根绳子拉手。扔垃圾时,可以不用手打开垃圾桶的盖子。
据介绍,这个创意最初来自社区居民赵志强,为了解决触摸桶盖存在的不卫生等问题,赵先生用绳子将桶盖吊了起来,一拉绳子,桶盖就开了。后来,设计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不仅换成了更耐用的绳子,还安上了把手、定滑轮,“大家开关垃圾桶的盖子,更轻松也更加卫生了。”
居民章女士说,经常会有志愿者来协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养成这种好习惯。“垃圾分类,不仅对社区是好事,对后续的垃圾回收也是好事”。她还特别指着垃圾桶站一根柱子上的洗手液对记者说,“您看见这个细节了吗?小区的垃圾桶站里都有免洗洗手液,不仅让大家安心扔垃圾,也利于疫情期间防护。
从前居民们避之不及的垃圾站,现在成了养眼的“小花园”,其实在这个变化背后,还有着社区和东城区的努力。
比如,针对居民反映的扔垃圾时手摸桶盖不卫生、垃圾桶有异味等问题,枣苑社区就特别召开了一个“七方联席居民议事协商会”,包括居民、志愿者、社工、物业、空间规划师等方面的代表共同商讨,为打造“花园式”桶站建言献策。为了更加透明高效,议事会还采用了线下讨论加线上直播的形式。
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5个垃圾桶站覆盖着社区9栋楼,居民们走出楼门30米内,就能将垃圾精准投放。而保洁员每天早晚都会对垃圾桶进行消*,保持桶站卫生。如今,不少居民现在都亲切的将这些垃圾桶站叫做“枣花小栈”。
“可以说,’枣花小栈’的每一处细节设计,都是大家讨论的结果,也是对居民意见建议的实际回应。”社区工作人员说,居民亲身参与桶站建设,不仅提高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还让“枣花小栈”成为大家践行垃圾分类的绿色站点。
垃圾分类,潜移默化改变着城市的气质,成为了居民文明素质的一种标志。和枣苑社区的居民一样,在北京东城许多地方,垃圾分类也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之中,甚至成为了一种全民参与的新时尚、新理念。
据介绍,在创新垃圾分类推广模式上,东城区也不断进行着尝试,以让更多居民参与进来。比如,东城团区委依托社区青年汇,建立了21个“分小萌”垃圾分类示范引导站,招募团员、学生等青年力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比如,东城区城管执法局自编自导宣传短片《垃圾该去哪儿》,让居民观看手机视频就能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比如,东花市街道还通过VR技术让居民在APP云端学习垃圾科学分类;比如,体育馆路街道还建成了垃圾分类体验广场,并举办了垃圾分类趣味运动会和“亲子嘉年华”。
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线上线下各类平台,今年8月就已实现了宣传范围全覆盖,居民知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