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主题
正确理解药物副作用
提到药物的副作用,大家都会情绪激动,有吐不完的槽,今天就从医学的角度,来分享一下我从医的一些心路历程。
从事中医十几年,我们在治病的过程中,服药后出现副作用的情况不少见,但是我们也在努力研究尽量避免;
尤其是像我们这类相对独立,不依赖医保、大医院的名声,靠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片天地的中医来说,我们更多时候希望疗效更好一点,副作用更少一点。
以失眠为例,以前学习时,老师或者教科书上都会推荐酸枣仁、合欢皮、珍珠母这些安眠药,而且这些药也被列为治疗失眠的必用的药。
很多人反映吃完之后,确实能管用,但不能停,或者吃到后来,量越来越大,药效越来越不明显,以至于最后失效。
我就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它只是缓解了失眠的症状,并没有治疗失眠的根本问题。
那怎么样治本?
那就是调整阴阳,然而调整阴阳谈何容易!
许多触动身体根本状态的一些药,相对来说都偏性大,是药三分*,药性越偏,作用越大,就伴随副作用的可能。
特别是临床上对于一些病情比较棘手的情况,“药不眩冥,疴疾不愈”;
如果想要纠正他身体的根本问题,就要用一些比较偏的药,同时也容易出现一些药物副作用,比如说难受、头疼、头晕,腹泻等症状,这些状况有可能是身体调整的表现。
尽管我们用药时会尽量避免药物的副作用,但很多时候也是避无可避的。
比如,大*这味药,有通便功效,然而这既是它的功效,也是它的副作用,服用后会出现腹泻。
当我们出现一些药物的副作用时,要及时的反馈给医生;
这样方面医生对你的身体状况有个更深的把握,在后期的治疗过程中可以更好的调整药方,最大程度的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西医也是一样,对于用药的结果,包括疗效和副作用,其实我们一开始很难百分之百预知的;
比如说高血压药——硝苯地平,吃完之后,有的人血压降下来了,但是同时也出现水肿、头痛,这样一些副作用,那么医生就要调整用药。
这个不可预知性,有大有小,不良反应也有大有小,有的是可以接受的范围,有的是不可接受的,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偏差。
作为医生要客观对待副作用,具备一个最基本的医德,就是在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时,能够理解病人的痛苦,有同情感。
努力把病治好,缓解病人的痛苦是每个大夫的初心,不忘初心!
然而有时候现实却是只有当患者和大夫之间有良好的沟通,有时候关键的不仅仅是患者要对大夫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大夫对患者有足够的信任,大夫才敢放心的去医治患者。
因为用药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副作用,如果患者能够信任并理解这些副作用的产生,并及时反馈给大夫,大夫才能更好更踏实的给患者治疗;
如果患者不理解不反馈,那么就很容易出现紧张的医患关系,疾病也会因为不能得到详细的反馈而不能更好的被治愈。
另外一方面,要弄清楚每一味药物的药性,我认为中药和西药一样,一定要把那些副作用搞清楚,才能够踏踏实实地给朋友们看病;
如果说我们不认识到这些副作用,那么很可能就会激发一些偏激的观念,比如最近网上出现的中医黑和中医粉互攻的现象,例如马兜铃的问题。
我之前在给大家分享咳嗽的时候提到过有些中成药中含有马兜铃的问题,这不是什么新鲜的问题,以后还有何首乌,雷公藤。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然后尽量避免给别人用这些药(也许有一天科学又会发现这些*药可能对一些重病的疗效,比如雷公藤治疗肾病),除非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非得用这个药,权衡利弊。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对于许多问题,我们的认识不能一直停留在老观点上,辨证论治是原则,还要从现代药理学的基础上来为中医保驾护航;
希望各位朋友,以后在治疗的过程中,无论是疗效还是副作用都要及时向医生反馈;
不仅有利于医生的自我反省提升,也有利于大家的的问题能更好更快的被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