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认识的当宝,不认识当草,很好地概括了农村野草的现状,如今很多野生植物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食用野菜也再次流行起来,荠菜、芦蒿、苋菜、马兰等皆已是菜市场的热门菜。
很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逐渐受到重视,因为每年到了季节,总有不少商贩会来村里收购,尤其是海金沙、淫羊藿、川贝母、酸枣仁等,至今少有人种植的中药材,基本依赖野生资源供应,就更显得珍贵。这几年此类中药材的价格不断地在往上涨,因为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多,而野生资源却因为连年的采挖,数量不断减少,加剧了供求的失衡。
近几年,石菖蒲也成了商贩们经常来收购的中药材,这种常见于山间小溪流的植物,以前存在感并不强,只是偶尔有些老人家会去挖,大部分时间里是没人要的野草,尤其是在20年前。
石菖蒲又称九节菖蒲,指的就是它根部能长成九个节的形状,生于海拔20-m的密林下湿地、小溪流边,或是依附在势头上长在溪流中间,辨识度很高。石菖蒲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属于多年生草本,适应阴凉、湿润的环境,不耐干旱。
其实石菖蒲的药用历史悠久,南方各地不少医药典籍都有提及,比如《千金方》、《江西草药》、《本草经集注》等等,只是后来发展渐渐趋于停滞,到上世纪基本就是不值钱的状态。
据了解,在年前后,石菖蒲在药材市场上的价格不足3元一斤(入药,规格:统个),很难勾起农民们采挖的热情,哪怕那个时候,石菖蒲的野生资源还非常丰富,在野外十分常见。
此后石菖蒲的价格经历了近10年的缓慢上涨,到了年也才只有10元一斤。这期间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石菖蒲的采挖大*之中。
经过多年的采挖,年开始显现出了石菖蒲野生资源减少的问题,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石菖蒲的涨价速度进入快车道,年已经来到了30元/斤,并在这个价位徘徊,持续至今。
由于石菖蒲的生长速度缓慢,入药的石菖蒲需要生长2-3年才能采挖,也才有商贩愿意收购。但在高价的诱惑下,人们的大肆采挖,终究使得石菖蒲生长速度赶不上人们采挖的步伐。现在野生且生长年限达到采收标准的石菖蒲,已经越来越少了,外加近些年很多园林庭院的景观需求,也有不少石菖蒲被挖去当绿化,都对石菖蒲的野生数量造成了影响。
石菖蒲入药具有开窍醒神、行气消胀、祛风利痹等功效,虽然属于小三类(市场需求不多,常年少用,较少商家经营的)药材,但野生数量的减少,还是造成了涨价。在最近4年里持续的价格稳定,也有不少农民动起了种植的念头,但是野外种植就会种植得很分散,不好采收,如果是模拟环境种植,难度很大。
在一些商贩看来,石菖蒲的产区分散,货源不集中,没法大量囤货,缺乏炒作的基础,所以短时间内也不会给太高的价格收购,这也是导致石菖蒲价格在这几年没能再涨更高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