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遍布在山中的野生酸枣树都挂满或*或绿的野酸枣,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富岭镇双同村已经开始了长达两个多月的酸枣糕制作期,来到了双同村,走进农户家中,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制作酸枣糕,门口、屋顶,菜地到处都能看到晾晒的酸枣糕,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晶莹剔透,让人垂涎。
这是一个多人口的小村,原先是出了名的穷村,只能大肆砍伐林木,向森林要“效益”。如今,该村却拿到“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试点单位”、“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六个国家级名片。谈起村子的变化,村民们都说,领头人李仕银功不可没。
“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描述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双同村。当时,穷怕了的双同人曾向森林抡起刀斧,建起炭窑,周边的森林变成一片片秃山。“村里后山的树被砍完了,一下大雨,山上的泥石流直冲到村民家门口。”李仕银回忆说。
高中毕业后的李仕银为了生计,跟人合伙做起木头生意。他发现,山里人大量出售林木,却没有真正过上好日子,反而带来了田荒、水患。年,李仕银回到了养育他的匡山,当上了护林员。“要让大家放下刀斧,保住子孙后代的饭碗!”这一做就近40年。从青丝如云到鬓角染霜,岁月的风霜在李仕银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皱纹,护林员也变成了村支书,然而,他却丝毫没有停歇护林的脚步。
年轻的护林员一上任,便一腔热血地连续点起“三把火”:头一把,他带头把自家兄弟的炭窑砸掉,随后挨家挨户上门,苦口婆心地向村民宣传森林法。终于,匡山所有炭窑熄了火;第二把,他直指村干部暗箱操作“判青山”问题,要求村两委主干以身作则,放下砍树的刀斧;第三把,他发动村民上山护林,抓住了几个偷砍树的窃贼。经几年努力,他在村民中的威信越来越高,年高票当选为村主任,年至今任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让村民最津津乐道的,还是关于双同村酸枣树“七千块和七十万”的故事。双同村有一百多棵上百年的野生酸枣树,年,石陂镇的一个木碗厂老板上山来,提出用元买下这些酸枣树。村两委和村民都赞同,毕竟元在当时算是一笔“巨款”。李仕银却坚决反对:“酸枣树生长困难,很多长到碗口大就干枯了,一百多棵能长到这样大很罕见。这些酸枣树是我们和子孙后代的财富,而钱花掉就没有了。”
那个老板在村里住了一个星期,向李仕银“磨”了一个星期,说只要肯卖树,可以给他钱去城里买房子。可李仕银偏不吃这套,最终,老板无功而返,李仕银依然种着自己的田,守着这些树。现在,每到九月,双同村民便去打酸枣,做出的酸枣糕供不应求,一年光酸枣糕就卖了70多万元。
像这样被李仕银保护下来的古树,在匡山还有很多很多。为了护林,李仕银与手持土铳的偷伐者对峙过,家被不法分子包围过,屋顶瓦片被人掀过,但他从没退却和动摇。图为村民清洗酸枣用村民的话来说“只有洗的干净,才能吃得放心。”
如何让村民不砍树也能赚钱?如何让匡山生态资源变成村民的金饭碗?李仕银一直在琢磨。双同村笋竹多、山货多,但这些山里的宝贝都得靠肩挑背驮运出山。于是,李仕银带领村民在竹山上开出机耕道,改善交通环境。他带头掏钱,动员村民集资,铺设了上山步行道,建成宽5.5米、长11公里的通村公路,解决了双同村的交通瓶颈。
路通了,怎么吸引城里人进山,形成经济效益?李仕银带着村民种植特色经济树种,还请来科技特派员常驻村里,推广毛竹丰产技术,引导村民对多亩毛竹进行科学管育,对几万株酸枣、杨梅及香榧树进行人工改良。
在他的带动下,双同村将村附近的山枣树分配给村民管理,村民采摘山枣加工出售;鼓励村民在山林中放置蜂箱,生产野蜂蜜;组织村民办起“森林人家”、“农家乐”等生态游农家餐馆,增加了村民收入……现在的匡山双同村,山枣糕、野蜂蜜、杨梅酒等土特产远近闻名,供不应求。
尝到甜头的双同村人,已把保护生态变成自觉行动。眼下,很多的传统食品制作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局面,而匡山脚下的双同村却将酸枣糕制作这项传统的技艺演绎出了勃勃生机,这也得益于匡山40来来封山育林的成果。
李仕银和双同村民咬定“再穷不砍一棵树”的原则,保住了这些宝贵的绿色财富。年,双同村村集体收入达6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通过生态立村、旅游富村,双同村走出一条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之路。每到节假日,来此旅游的八方宾客络绎不绝。